一、从规模上看,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先秦至宋、元以前,朱姓分两条线路播迁:
1、由北至南。即由山东往江苏、安徽、湖北、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等地。
2、由东至西。即由山东往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四川等地。这是朱姓播插的两大主线。春秋战国时,楚与鲁时和时战,邾、小邾国属鲁附庸国,随战浮沉。 因此,朱氏之族,开始由北而增蔓。秦汉之交,楚汉相争,刘邦与项羽举兵西向,随战争大潮,朱姓又由东往西流徙,陕、甘、川等地开始出现朱姓。
《通志·卷二十六》叙述“朱氏”本于邾后云:“其后有沛国、永城、吴郡、钱塘、义阳、丹阳、太康、河南之族显于汉唐间”。看来历史事实是,汉唐时期,朱氏云集最多的地方是河南、江浙一带,山东朱姓慢慢南移和西进了。
第二、明朝,朱姓由帝都四溢全国。
明朝享国十六帝,二百七十七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的朝代之一。
历史上朱氏称帝有三次。唐天佑四年,朱温代唐称过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德宗时代,藩将朱沘也被立帝,国号秦,后改为汉,均为时很短。惟朱元璋称帝之明朝,一代接一代将朱姓推上极巅,朱姓由帝都溢全国。凡是明朝疆域内,均有朱姓足迹。明朝疆域,初年,东北抵日本海、颚霍次克海、乌地河流域;西界在河套西喇木伦河一綫;西北到新疆哈密;西南包有今西藏、云南;东南到海及海外诸岛。普天之下,率土之滨,朱姓甲第峥嵘,文则峨嵋在冠,拖长绅,昂昂乎庙廓之器;武则运筹帷幄,制胜千里,凛凛乎干城之具。
据史载,明代十六帝共九帝封王藩镇,太祖封二十三王,享十二代;成祖封二王,享十一代;仁宗封八王,享十代;英宗封七王,享八代;宪宗封十王,享六代。此外,世宗、神宗、庄列帝均封王,总计封五十六王,最长者延十二代,分据四十二府,四百四十八县治。四十二州府为:秦西安府、晋太原府、周开封府、齐青州府、潭长沙府、鲁兖州府、肃甘州府、辽广州府、庆韦州府、宁大宁府、岷云南府、谷宣府、韩平凉府、沛潞安府、荆建昌府、唐南阳府、吨安陆府、伊河南府、赵彰德府、越衢州府、郑凤翔府、淮韶州府、梁安禄府、卫怀庆府、德济南府、秀汝宁府、徽均州府、益建昌府、衡青州府、雍衡州府、寿保宁府、汝王辉府、泾沂州府、荣常德府、申叙州府、福网南府、瑞汉中府、靖桂林府、景德安府。
明太祖第五子朱肃,封周,就蕃开封府,其子孙繁衍十一代,一代一代封王,就蕃六十四县,即六十四县有朱姓宗室后代。明太祖第二十子朱松(宪王)封韩,未就蕃薨,其子孙封蕃平凉府,后传十一代,代代封王,就蕃二十九县。明第八帝宪宗,生有十四子,封十王,也享有六代;其第六子端王朱佑槟就蕃建昌县,六代子孙封王二十七,分治二十七个县。明朝最後一帝王庄烈帝,六子也有二子封王,只是封而未来得及建蕃邸。
威武壮烈的明朝,在近三百年的岁月风雨中,将朱姓子孙散布到了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发芽生根。明皇除王室后裔封王就蕃外,对朱姓文臣武将也予以厚遇。人录《明史》之朱姓文臣武将达三十四人。朱亮祖、朱荣、朱纨、朱燮元等大将,南征北战,东征西讨,“朱”姓的帅旗,四处飘扬。朱升、朱守仁、朱英、朱希周、朱膛衡、朱墅、朱大典等名臣,仁义普施,政绩昭彰,州府县衙,有口皆碑。一代臣、一代武将,就是一支繁茂的宗族姓氏。
第三、清以后,朱姓迁徙世界各地
清以后,随着国门大开,华人出海如潮,转徙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和东南亚诸国。明亡后,宗室子孙避难南走,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朱姓人口不断增多。《辞海》载朱之瑜,明亡抗清,后亡命日本、暹罗、越南等地;朱一贵,福建长泰人,明亡后渡海迁居罗汉门(今台南),反清复明,组织农民起义, 占领台湾全岛,被推为“中兴王”,年号“永和”,“后人怀其忠,建庙祀之(《台湾祠庙传》)。”现在台湾、高雄等地的“朱一贵”庙香火旺盛。
朱姓迁徙海外者甚多。一是自山东、浙江东迁南韩、 日本;二是由福建迁台湾、菲律宾;三是由广东南迁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新加坡、美国和加拿大等;四是由广西、云南南迁暹罗、缅甸、越南、新加坡等地区国家。海外朱氏仅南韩朱熹后裔就有十四万多人。
二、从各个历史时期看朱姓的迁徙史
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姓氏之一,朱姓族群在历史上的迁徙,基本上与整个中华民族的迁徙、移民历史同步。可以说,朱姓的迁徙轨迹,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中华民族的移民轨迹。
朱姓最原始的发源地有两个:一是在今河南淮阳,这是远古时候的朱氏族在所地;一是在今山东邹县一带,这是曹姓朱氏的前身,古老的邾氏族的所在地。
中华历史上的移民,总体上呈由北向南迁徙的态势,朱姓在历史上的迁徙轨迹,总体上也是由北向南迁徙。
(一)、春秋以前的朱姓
春秋以前,作为后世朱姓主体部分的曹姓朱氏尚未形成,早期的朱姓历史舞台自然都由发源于古老朱氏族的非曹姓朱氏占领。
这个时期有史可查的朱姓人物,除了非曹姓朱氏开基始祖如朱襄氏、丹朱、朱虎外,还有朱汗漫和朱张。朱汗漫曾耗尽千金家财去学习屠龙技术,3年之后学有所成,但却无用武之地。朱张则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隐士,属于朱虎的后裔,孔子在《论语·微子》中曾把他列入古代“七大逸民”。
朱姓的迁徙早在上古时代就已经开始。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表明,早在三皇五帝时代,就有一支崇拜赤心木的朱氏族由中原迁徙到江南甚至远至西南地区。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支南迁的朱氏族人,把他们在北方居住地的地名——朱,也带到了南方。于是,古人把我国南方称为“朱方”,把西南的天空叫做“朱天”,还把南方生长的一种赤色树木叫做“朱木”。这些都是朱姓氏族南迁的历史痕迹。
当年朱姓的一位肇姓始祖——尧帝的儿子丹朱被舜帝打败,他的一部分子孙为了逃避舜帝的迫害打击,就曾向南方迁徙,一直到达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的“苍梧之野”。这支南迁的朱姓把他们始祖丹朱的陵墓也带到了苍梧,因此《山海经·海内南经》有丹朱葬于苍梧的记载。今天,中国西南地区多朱姓,很可能就与此有关。
(二)、春秋、战国的朱氏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曹侠于邾。从此,曹姓的主支就从山东定陶古曹国一带迁徙至山东邹县,在这里开疆拓土,建立了历史上的邾国及其分支小邾国、滥国。这支曹国遗民继承了东夷邾氏族的蜘蛛图腾,以国号为姓,自称为邾氏。
早期的邾国,因国小势微,对当时历史的影响无足轻重,故而先秦经典对其记载语焉不详。好在在现已散佚的先秦典籍《世本》中,曾详细记载过早期邾国的世系。明万历时人颜新吾在其《陋巷志》中,也有同样的记载。根据这些有关邾国的一些断简残篇、野史家谱,我们还可较清楚地勾勒出早期邾国的传袭世系。
公元前471年邾隐公被越人俘虏,隐公之子、桓公革之弟邾何被越国立为邾国君主之时,历史已进入战国时代。
邾君何继位后,同样昏庸无道,邾国迅速没落。邾国较清晰可考的连续世系,至此终结,战国时的邾国,已经是名存实亡,甚至连国名也有变化,而改称邹国了。这个时期,邾国在各诸侯国的关系中,已远没了春秋时期的地位和作用,甚至极少有机会参与当时的重大政治、军事活动。也正因为如此,邾与邻国的国界已不甚分明,人们的国境观念已被淡化。许多别国的文化贵族们纷纷迁徙到礼乐之邦鲁国较近的邾国居住。与此同时,鲁国的先进礼乐文化也扩展、传播至邾,使邾国地区的文化有较大的发展,甚至能与鲁国相提并论,形成了“邹鲁文化”或“邹鲁遗风”。
战国时期,朱姓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山东、江苏、洞南、安徽、湖北一带。其中,安徽江苏交界的沛国朱氏和吴郡朱氏,都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
当然,朱姓整体的衰微,并不妨碍朱氏族姓中个别优秀人物的产生出现。正是根据文献中的零星记录和这少数人物留下的蛛丝马迹,我们才可以尝试粗略地勾勒这个时期朱氏发展的大体脉络和轮廓。
据我们所接触的资料,整个战国时期的朱姓,见于典籍记载仅有4人,他们是:魏人朱亥和朱仓、楚人朱英和莒人朱厉附。
朱仓是战国魏惠王(公元前369-公元前319)时代的一个谋士,曾为魏王献上一计,使齐国将魏国留在齐国作人质的太子放回魏国,事见《战国策·魏策二》。朱厉附是战国莒穆公之臣,虽然不为莒穆公重用,但却以德报怨,为君殉死,事见《万姓统谱》。
朱英则是战国末年楚国观津(今山东省观城县)人,楚相春申君的门客和知己朋友。曾以“无妄”之论劝春申君杀李园以绝后患。春申君不听,朱英恐祸及其身,遂逃隐山林,不知所在。事见《战国策·楚策四》与《史记·春申君列传》。
朱亥,魏国人,在战国朱姓中是最著名的人物。朱亥本是开封市的一个屠夫,但很有勇力,被魏公子信陵君(魏无忌)聘闲为勇士。公元前257年,他与信陵君策划窃符救赵。在与魏将军晋鄙合符时,朱亥用袖中所藏40斤重的大铁锥将晋鄙打死,夺权代将,遂解邯郸之围。事见《史记·信陵君列传》。
此外,还有一些见载于朱姓族谱上的战国朱氏人物,如敦睦堂谱中的楚上官大夫朱胜、丞相府参军朱章,念兹堂《黄金园朱氏六修支谱·明万历甲午初修序》中韩魏上将军朱隆,吴郡朱氏始祖朱洪基等等。
(三)、国灭后邾国遗民的迁徙:
春秋战国之世,诸侯混战,群雄并起,天下大乱。邾国灭亡后,国破家亡的邾人被迫离开世世代代生死于斯的故国家园,开始从邾国向四方逃散。作为朱姓主体,刚从亡国阵痛中新生出来的朱氏族姓,因力量太过弱小,族姓太过稚嫩,根本无力在当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称雄天下,甚至也没有能够独当一面,雄霸一方。相反,这一阶段的朱姓,大都湮没于当时的历史洪流之中,以至在经典文献中很难找到他们的踪迹。而其他来源的几支非曹姓朱氏,在战国时期也衰微不振,默默无闻。不过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还是有迹可寻:
1、亡国邾君及部分被俘王室成员迁徙邾城。楚灭邾后,将亡国邾君及部分被俘王室成员强迫迁离邾国,迁徙到楚国内地的邾城(今湖北省黄冈县西北黄州乡禹王城)居住。邾城即因邾国遗民于此而得名,汉代还于此设置了邾县。
2、其它邾国遗民四处逃散。邾亡后,大批邾国王族成员和普通邾人,则主要向北或西北逃亡,因为北面的齐、鲁和西北中原诸国,在当时都是楚国的公开或潜在的敌人。其中,特别是邾国北邻鲁及齐国,更成为邾国遗民的主要避逃、分布之地。
邾国遗民的四处逃散,同时便把曹姓邾人的血缘种子撒向四方大地。亡国的阵痛孕育出许多新的生命。这些新生后的邾人子孙,具有强盛的生命力,他们迅速地在四方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繁衍、裂变进而茂盛兴昌。他们中的一部分仍然以国名“邾”为氏,另一部分则以另一国名“邹”为氏,还有一部分以国名邾娄中的后一字“娄”为氏。而其中有一支以邾字去掉邑旁——“朱”为氏的邾国后裔,最为兴旺发达。
四处逃散的“曹”姓朱氏后来形成了四大支:
(1)、一支留居沛国相县,并出仕附近的鲁、莒、齐国,如沛国始祖朱柁、莒穆公臣朱厉附等即是;
(2)、一支居吴国也即今江苏苏州一带,形成吴郡朱氏的前身;
(3)、另一支则是居于魏国的那一支,以朱仓、朱亥为代表;
(4)、再有一支则是楚国的那支朱氏,以朱英为代表。
3、非曹姓朱氏的迁徙
在邾国遗民四处逃散的同时,许多非曹姓朱氏也因为避难、征战和其他原因在中原各国间迁徙。如丹朱后裔朱氏有一支迁到沛国相县,构成沛国朱氏的一个组成部分;宋国后裔子姓朱氏的一支,自宋国迁江苏砀山,然后再迁河南宛县。
朱姓最初发源于今河南东部淮阳古朱襄氏故地和山东西南部邹县一带,此后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在全国各地转辗迁徙,到隋唐时期形成所谓朱氏十一大派,即山东、吴郡、庐陵、鄱阳、建阳、曲江、南阳、冀州、汴梁、扬州、濮阳等朱氏望族。
(四)、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朱姓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迁徙。这个时期朱姓的迁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太平时期因做官、经商、求学、避难、婚姻等原因而产生的各种正常的小规模移民;一种是由国家政策实行的强制性小规模移民,但都不是大规模的。
1、小规模的正常移民,使得朱姓在汉代的分布更加广泛。据记载,当时在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陕西、湖北、江西、浙江、四川等中国主要省份,就都有朱姓族人分布。但这个时期朱姓相对集中并形成地方望族的有沛国朱氏、吴郡朱氏、平陵朱氏、南阳朱氏、都昌朱氏等数支。
2、政策性移民。汉代朱姓移民中值得一提的是因国家政策性移民而形成的山东朱氏向陕西地区的迁徙。当年西汉历代皇帝为了护卫五陵地区的汉朝皇帝陵园,实行从全国各地向陕西皇陵地区的强制性移民。被移民的多是全国各地的大族豪强。当时参加这一移民的朱姓,最著名的有两支:一支徙居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形成杜陵朱氏,后裔有汉哀帝(公元前6—公元前1)时丞相朱博;另一支则居守平陵(今陕省西咸阳市西北),后来发展成著名的平陵朱氏,出了一位优秀人物朱云。
(五)、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中原地区的朱姓有一部分向东南吴国地区迁徙,另有一部分则向西南蜀国地区迁徙。
(六)、两晋、南北朝时期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大动乱和大迁徙的时期,也是朱姓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迁徙的时期。这个时期,朱姓的迁徙仍呈自华北向东南迁徙的态势。因五胡乱华,中原战乱不停,一方面是中原地区的汉族朱姓在“永嘉之乱”后大规模向东南地区移民;而原来居住于江南的朱姓,则由江苏原居地继续向周围地区发展。另一方面是原居在中国北方地区的胡人少数民族渴浊浑氏开始进入中原地区,改姓朱氏,加入中华朱姓的队伍。
这个时期,汉族朱姓在全国的分布比两汉时期更加广泛,但又相对集中于东南部的江浙地区,形成了朱姓居江南大姓之首的局面;其次是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而少数民族朱姓,则相对集中在河南的南阳、洛阳等地。
(七)、隋、唐时期
隋唐是中国的太平盛世,这个时期朱姓的迁徙有新的变化,即由原来的自华北向东南迁徙转变成多方位的移民。这个时期,朱姓的移民也大都是正常的小规模移民。这使得朱姓在全国的分布更加广泛。这个时期值得注意的是朱姓自华北向东南的迁徙速度在放慢,因而在北方中原地区,出现了几支较大的朱姓族群:一支是割据北京数十年之久的昌平朱氏,一支是永城谯郡朱氏,一支是后梁皇族朱温家族。
(八)、五代、宋、元时期
五代宋元时期是朱姓历史上又一个迁徙较频繁的时期。这个时期朱姓的迁徙又恢复了华北向东南的纵向迁徙态势。由于五代中原战乱和宋代金兵入侵,使得中原地区的朱姓再一次大规模地向南方移民,仍主要集中在东南江浙地区,其次是广大江南地区。而原居江浙一带的朱姓,又向闽粤、岭南一带迁徙。这个时期较重要的朱姓移民有朱熹家族由安徽歙县黄墩、经江西婺源向福建建阳一带的移民。
(九)明、清时期
明清时代是朱姓移民史上的又一次高潮。这个时期朱姓的迁徙更加频繁,更加复杂,迁徙的方向也由原来的自北向南纵向迁移,改为自中国内地向四周辐射和各地交叉式的迁移。
1、皇族后裔大迁徙。这个时期,一个最值得重视的现象就是明代凤阳朱氏由凤阳经南京、北京向全国各地的大迁徙。明朝建立以后,大封皇族凤阳朱氏子弟到全国各地为王,这支享有各种特权的朱氏皇族因此得到迅速发展,到明末已发展到数十万人口,遍布全国各地。
2、政策性移民运动。明朝政府实行“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大批朱姓成员也参加了这一移民运动,因而形成了朱姓历史上的一次自东向西的横向移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大批江浙地区和江西地区的朱姓迁到湖南、湖北、广东地区,而许多原居湖南、湖北、广东地区的朱姓又向四川地区迁移。这一移民运动一直持续到清代。
与此同时,朱姓的迁徙还有这样几种大的趋势:一是一部分山西朱姓在明代初年奉政府之命从山西大槐树下出发,移民到山东地区;一是一部分江苏、江西和内地朱姓奉命自内地随军人居西南的云贵地区。
3、明朝亡,朱姓大迁徙。明朝灭亡后,作为国姓的朱氏为了逃避迫害,再一次大规模地迁徙。这一次的迁徙也是向四方辐射,但与明初向各大小城市的迁移不同,朱姓这次的迁徙是由城市向偏僻山区、由内地到边远地区、由大陆向海外地区迁徙。
自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开始,整个朱氏族姓都随着凤阳朱氏的衰落而进入了一个萧条和滞缓的时代。可以说,有清一代,是朱姓历史发展中的低潮阶段。当此之时,朱姓过去的辉煌一去不复再现,既没形成汉晋军武巨族,也没有出现过朱熹式的伟大文化名人更没有产生像明代帝王那样的至尊家族。这时的朱姓,基本上处于一种压抑的衰微不振状态。然而,就是在这种高压环境下,仍有许多优秀的朱姓子孙,他们不求在政治、军事上发展,却将全部的智慧和精力投身于学问和文化的研究与创作之中,并作出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当年满清王朝在对汉族实行高压政策的同时,又掀起一股埋头故纸考证的朴学之风,以转移士人们的视线,消磨人们的斗志。而这一政策的始作俑者,恰恰就是一位朱姓家族成员——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县)人朱筠。朱筠(1729—1781年),字竹君,一字美叔,号笥河,学者称为笥河先生。他是进士出身,历任侍读学士、顺天乡试同考官、安徽学政。是他,首先上书向清廷建议,从《永乐大典》中搜辑古佚之书、纂修《四库全书》。后来,他的建议被采纳,他也充任《四库全书》纂修官,并与修《日下旧闻考》。他还鼓励、培养一大批当时的士大夫进行辑佚和考据工作。在他的首倡和率领下,随着《四库全书》编纂工作的开展,便形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乾嘉朴学考据之风。而乾、嘉以来著名的朴学家洪亮吉、孙星衍、江藩等都是他的弟子。所以,尽管朱筠本人著述不多,但却被史学家们公推为“乾嘉朴学的开国元勋”、“乾嘉朴学家的领袖”。朱筠的杰出成就,使萧山朱氏顺天大兴分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宗族一跃而为举世闻名的望族。
4、朱姓四迁海外
明清时期以凤阳朱氏为代表的朱姓族人,已经开始由中国大陆向台湾及海外第一次大规模地迁徙。如明初建文帝向海外的逃亡,明末朱姓族人向台湾、日本、朝鲜、南洋地区的大规模移民。
(十)、近代
近代以来,朱姓的迁徙更加频繁复杂,迁徙的路线、方向更加繁多,其中最值得重视的迁徙,一是全国各地广大朱姓向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集中;二是随着国民党政权的退守台湾而产生的大陆朱姓再一次大规模迁入台湾;三是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而出现的大批中国朱姓向欧美及世界各国的开拓性迁移。
时至今日,随着族姓的日益壮大,朱氏族人的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发展更加迅速。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朱姓现已成为一个拥有人口数千万,在全国100大姓中排名第14位的大姓;朱姓族人已广泛分布于中国30多个省市,其中最集中的为江苏、云南等省。此外,随着国门的打开,朱姓还走向海外,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其次是美洲和欧洲。海外朱氏仅南韩朱熹后裔就有十四万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