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朱氏历史名人

3
4
 
1
1

  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二十大姓之一,尤其在江浙皖地区中极有影响。朱姓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1.3,即每1 000个中国人中姓朱的人至少有13个,总人口大约在1 500余万。《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朱姓历代名人653名,占名人总数的1.4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一位;朱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92,排在第二十一位;朱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9,排在第十二位。
  我国朱姓产生过许多世家大族,出现过无数名人。先秦以来,朱姓称帝者25人,先后建立了高句丽、后梁、明等政权。杰出的人物有:西汉大臣朱买臣、高句丽国君朱蒙,东汉大将朱儁,三国时魏国名僧朱士行,东晋名将朱序,南朝梁国大将朱异,唐朝宰相朱敬则、名将朱环、割地称秦的朱沘、割地称冀王的朱滔,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宋朝医学家朱肱、词人朱敦儒、诗人朱弁,南宋理学家兼教育家朱熹、学者朱震,元朝医学家朱丹溪、数学家朱世杰、地理学家朱思本、画家朱德润、戏曲作家朱凯,元明之际学士朱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剧作家朱权、朱有炖、历史学家朱载堉,明清之际学者朱之瑜,清朝书画家朱耷、文学家朱彝尊、文字训诂学家朱骏声,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地质学家兼古生物学家朱森,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朱德、物理学家朱经武、美学家朱光潜、语言学家朱德熙、民族乐器演奏家朱英、化学下程学家朱亚杰、电子学家朱物华、生理学家朱壬葆、实验生物学家朱洗、鱼类学家朱元鼎、病毒学家朱既明、理论物理学家朱洪元、土壤化学家朱祖祥。
  朱 亥战国时期的勇士。据说,他力大无穷,勇气过人,曾凭着40斤重的铁锥,保存了赵国。
  朱 家秦汉之际游侠,鲁国人,以任侠闻名,专好济人之急,解人之厄。被他所藏匿救活的豪杰之士数以百计,而其中最突出的是救季布。
  朱 蒙*高句丽的开国者。传说母为河伯(河神)之女,感天而生朱蒙。善射。约公元前37年在沸流水(今浑江)畔之纥升骨(今桓仁五女山城)建高句丽国。
  朱买臣(?─前115),字翁子,西汉吴县(今属江苏省)人。家贫,好读书,常斫柴卖钱为食,挑着柴担,仍诵书不绝于口,其妻羞之,要求离婚,买臣不能留。过了几年,他去长安上书,书久不报,幸而遇见同乡严助。严助当时颇得宠幸,将他推荐给武帝,说《春秋》、《楚词》称旨,拜中大夫,与严助同为侍中。当时东越屡叛,买臣以为发兵可以平定,武帝遂任命他为会稽太守。他与横海将军韩说共击破东越有功,徵召入京为主爵都尉。后坐法免官,复为丞相长史。是一位以高风亮节而著称之臣,后因被陷害而死。
  朱 邑(?—前58年),字仲卿,西汉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西南)人,曾历任大司农丞、太守等,被时人称为治行第一。为西汉王朝的九卿之一。
  朱 穆东汉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人,以正直而著称,被后人谥之为“文忠先生”。
  朱 儁(?一195)东汉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字公伟。任右中郎将,与皇甫嵩等镇压颍川、汝南、陈国等地黄巾军。又围攻南阳赵弘、韩忠、孙夏等黄巾军。后累迁右车骑将军、太尉,封钱塘侯。
  朱世卿南朝陈无神论思想家。生平事迹不详。根据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和范缜的“神灭”思想,肯定“万法万性皆自? 然之理”,”无有造为之者”,反对神造世界说,并驳斥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观点。著作有《性法自然论》,收入《广弘明集》。
  朱 应三国吴人。中国早期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约在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由交州刺史吕岱派他和康泰赴扶南等国,从事外交活动。经历相传闻的国家有一百数十个。归国后撰有《扶南异物志》。
  朱士行三国时第一个往西域求法的僧人。颍川(郡治今河南禹县)人。初依昙摩迦罗(意译法时)所传授戒法出家,专究经典。曾在洛阳讲《道行般若经》,感到经中译理未尽,为探求梵本,于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从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出发,涉流沙亲到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得梵本九十章。未及东归,即客死彼地。其梵本使弟子送归洛阳,由无罗叉、竺叔兰等译出,即《放光般若经》。中国僧人讲经从他开始。
  朱 序(?—393)东晋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西)人,字次伦。太元二年(公元377年)任梁州剌史,镇襄阳。前秦军攻城,他率众固守,母韩氏率妇女补筑新城,号为夫人城。后以部将叛变,城破被俘。太元八年他随苻坚南下,淝水之战时,乘机反秦。回晋后曾防守洛阳、襄阳等地多年。
  朱 燮:(?一613)隋末江南农民起义首领。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曾出家为道士,通经史,懂兵法,隋末任昆山县博士。大业九年(公元613年)率数十学生起义,“民苦役者赴之如归”.与常熟起义军领袖管崇,共推*刘元进为主,进据吴郡,任尚书仆射。后被隋将王世充打败,在吴战死。
  朱庆馀唐诗人。越州(州治今浙江绍兴)人。宝历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其诗辞意清新,描写细致,为张籍所赏识,内容则多写个人日常生活。有《朱庆馀诗集》。
  朱敬则(635--709)唐毫州永城(今届河南)人。字少连。武则天时任右补阙。长安三年(公元703年)迁正谏大夫,旋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魏元忠、张说为人诬陷,因他力谏,方得免死。后被诬降官。通史学,芸采魏、晋以来君臣成败之事,著《十代兴亡论》及《五等沦》等。
  朱 沘(742—784)唐幽州昌平(今属北京市)人。初为幽州节度使朱希彩部将,受军众推为留后,被任为卢龙节度使。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因弟*朱滔叛唐,他被免职,以太尉衔留居长安。次年,泾原兵在京师哗变,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他被立为帝,国号秦,年号应天。兴元元年(784年)改国号为汉,自号汉元天皇,与*朱滔相呼应。不久被李晟击败.逃奔至彭原(今甘肃庆阳南),为部将杀死。
  朱 滔:(746—785)唐幽州昌平(今属北京市)人。卢龙节度使*朱沘弟。沘入朝留京师,由他继任。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击败李惟岳,得德棣二州。次年,因请求深州不得,乃与王武俊助田悦反叛,称冀王。后王武俊降唐,他联合回纥兵攻贝州,为武俊所败。旋即降唐,不久病死。
  朱 温(852—912)即后梁太祖。五代梁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07—912年在位。宋州砀山(今属安徽)人。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参加黄巢起义。黄巢建立大齐政权时,任同州防御使。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叛变降唐,被任为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赐名全忠。次年,为宣武节度使。中和四年与李克用等联兵镇压黄巢起义军。后进封为梁王。成为割据势力,与李克用父子进行长期的混战。又曾建立在军士脸上刺字的制度。天佑四年(公元907年)代唐称帝,改名晃,建都汴(河南开封),国号梁,史称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为其子友硅所杀。
  朱淑真宋女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梅宁(今属浙江)人。南宋绍定(况周颐《蕙风词话》以为应作北宋绍圣)中尚在世。生于仕宦家庭。相传阅婚嫁不满,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词多幽怨,流于感伤。也能诗。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
  朱寿昌宋扬州天长人,字康叔。朱巽子。以荫为将作监主簿。历知岳州、阆州,有政绩。又知广德军。曾与母不相闻五十年。神宗熙宁初,弃官刺血写《金刚经》,行四方求之,得于同州,乃迎母并二弟归,由是以孝闻。仕终中散大夫。卒年七十。
  朱 肱宋医学家。字翼中,浙江吴兴人,后居杭州。曾任奉改郎医学博士,故后人亦称朱奉议。编着《伤寒百问》(后史名为《南阳活人书》)对汉张仲景《伤寒论》一书,从经络病因传变加以分析,并附诸方治法,为分类论述《伤寒论》的著作。
  朱敦儒南宋词人。字希真,号岩壑,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人。早年隐居不仕。绍兴二年,赐进土出身,曾任两浙东路提点刑狱.秦桧为相时,任鸿胪少卿.其词语言清畅,多写隐居生活,内容消极;南膜后,北方沦陷于金,也有感怀,愤激之作。有《樵歌》。
  朱 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朱熹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主张抗金,并强调准备。被韩侂胄派目为“伪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认为理和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他从事教育五十余年,认为“为学之道,英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吸收当时科学成果,提出了对自然界变化的某些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如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说等。他的理学一直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日本在德川时代,“朱子学”也颇流行。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干语类》等多种。
  朱 弁(?一1144)? 南宋文学家。字少章.婺源(今属江西)人。为朱熹族叔祖,建炎初,以太学生擢任通问副使赴金。不屈于金人诱胁,被扣留十六年方归。其怀念故国之诗,深切宛转,见元好问所编《中州集》。有《曲洧旧闻》、《风月堂诗话》等。
  朱德润(1294—1365)元画家。宁泽民,原籍睢阳(今河南商),号睢阳散人,家居昆山(今属江苏)。曾任国史编修、镇东行中书省懦学提举。善诗文,工书法,笔迹遒丽。擅画山水,初学许道宁,后宗郭熙,乡作溪山平远、林木清森之景。也画人物。著《存复斋集》。行世间迹有《秀野轩》、《林下鸣琴》等图。
  朱丹溪:(1281—1358)元医学家。名震亨,字彦修,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家居义乌丹溪,故人称丹溪翁。早年即好医学,继从许谦学“理学”,后又从杭州名医罗知悌学习。罗授以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三家学说,并以《内经,意旨为之分析讲述。他继承罗氏之学并有所发挥。著《格致馀论》,创论多种疾病的病机,是由“阳有馀,阴不足”所致,治法主张“滋阴降火”。对当时《和剂局方》中的药偏于温燥,著《局方发挥》,加以批评;另著有《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等。
  朱 凯元戏曲作家。字士凯,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同戏曲家*钟嗣成相友善,作品曾互作序。所作杂剧今知有*《昊大海》、《黄鹤楼》二种,均存。
  朱思本(1273--1333)元地理学家、道教徒。字本初,号贞一,江西临川人。尝学道于龙虎山中,后居大都(今北京)。他利用奉诏代祀名山大川的机会,得以周游南北,考察地理。以实地调查所得,参校前人著作,积十年(1311—1320)之力,绘成《舆地图》二卷。其图用计里画方法,先作各地分图,然后合成长广各七尺的大图;精确远过前人,在我国制图史上是一杰出的创造。原图已佚。明罗洪先的《广舆图》,即系根据此图增补而成。思本又著有《贞—斋诗文稿》,其中也有论述地理的篇章。
  朱光卿(?—1337)元末广东农民起义首领。顺帝至元三年(1337年)春率众起义于增城,国号大金,年号亦符。石昆山、钟大明纷起率众参加。归善(今惠阳)聂秀卿、谭景山也率众响应,推戴甲为首,称“定光佛”。同年秋战败被俘。
  朱自清:(1898--1948)? 现代散文家、诗人,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文学研究会成员。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后又从事散文写作。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沦雅俗共赏》等。有些诗作和散文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期待。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炼。文笔秀丽著称。
  朱元璋(1328-1398)明朝开国皇帝,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朱元璋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人。少时在皇觉寺为僧,元末参加农民起义,龙凤二年(1356年)攻下南京,称吴国公。击败陈友谅后称吴王。1368年率军攻克大都,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号称明太祖。以后逐步统一全国。他普查户口,丈量土地,均平赋役;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并减轻对工匠的奴役。同时抑制豪强贪吏,制定《大明律》,废除宰相的职位,加强皇权,以巩固中央集权。为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朱宸聚(?—1520)? 明宗室。袭封宁王。与致仕都御史李士实、举人刘养正等谋夺帝位。正德十四年(1519年)起兵,从南昌出鄱阳湖,声言直取南京。为王守仁所败,被俘,历时仅四十三日。次年被杀。
  朱亮祖(?一1380)明初将领。六安(今属安徽)人。元末为“义兵”(地主武装)元帅,被朱元璋所俘,遂投降。参与攻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役。洪武元年(1368年),随廖永忠取两广。封永嘉侯。后出镇北平(今北京),广东,以“所为多不法”,被召入京,鞭死。
  朱 纨(1494—1549)明苏州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字子纯。正德进士,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提督浙闽海防军务、巡抚浙江,攻克倭寇巢穴双屿港(在宁波附近海上),加强海禁,上疏揭发浙闽势家通倭渔利。因此为势家构陷,革职按司,愤而自杀。一说其卒年几1550年。
  朱 权(1378—1448)明戏曲理论家、剧作家、古琴家。明太祖第十七子。封于大宁,溢献,世称宁献王。自号大明奇士、山涵虚子、丹丘先生。著作有数十种,其中关于音乐、戏曲者有《琴阮启蒙》、*《神奇秘谱》、《太和正音谱》等。又作杂剧十二种。现存《大罗天》、《私奔相如》两种。信奉道家学说,在作品和论著中都有表现。
  朱有燉:(1379—1439)明戏曲作家。号诚斋。明太祖之孙,袭封周王,谥宪,世称“周宪王”。所作杂剧今知有三十一种,现均存,以《曲江池》、《义勇辞金》等较著名。另有散曲集《诚斋乐府》今存。
  朱载堉(1536一约1610)明代律学家.历学家。宁伯勤,号句曲山人。明宗室郑恭王厚烷之子.早年从舅父何塘习天文、算术.后因皇族内讧,父获罪系狱.遂筑土屋于宫门外,独居十九年,钻研乐律、数学、历学。父死后,不承袭爵位,而以著述终身。著有*《乐律全书》、《律吕正企》、《律吕质疑辩惑》、《嘉量算经》等书。《乐律全书》总结前人的乐律理论,并加以发展;其中《律吕精义》通过精密计算与科学实验,创造“新法密率”,是音乐史上最早用等比级数平均划分音律、系统闸明*十二平均律理论的声学论著;《圣寿万年历》、《律历融通》论述历算岁差的方法,亦甚洋密。
  朱以海:(1618—1662)即南明监国鲁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嗣王位。次年,清兵陷南京,张国维,钱肃乐等起兵浙东,拥他监国.同时,唐王在福建称帝,两政权互相倾轧。绍武元年(1646年)清兵攻取浙东,他流亡海上,到永历七年(1653年)取消监国名义,后在台湾病死。
  朱之瑜(1600—1682)明清之际学者。字鲁屿,号舜水,余姚(今属浙江)人。明诸生。崇祯末,屡奉征辟,皆不就。明亡,图据舟山为抗清根据地,失败后亡命日本、越南、暹罗等地,常秘密入内地,与张煌言等进行反清复明运动。事败,居日本讲学二十余年,深受日本水户藩主德川光囹(国)的尊礼。卒后,日本学者私谥文恭先生。为学重实际效用和事功,反对“专在理学研穷”。他说:“宋儒辨析毫厘,不曾做得一事。”(《朱舜水先生文集,卷九》)强调知识应从日常生活实践中求得。重视史学研究,认为“经简而史明,经深而史实,经远而史近”,“得之史而求之经,亦下学而上达耳”。他的史学观点,和黄宗羲、顾炎武相似。其学术思想对当时日本有一定影响。著作由其门人辑集、德川光圈父子刊印为《朱舜水先生文集》,主要是他在日本讲学时的书札问答。
  朱柏庐(1617--1688)江苏昆山人,名用纯,字致一,柏庐为其自号。明生员。清初居乡教授学生,治学用程、朱为本,提倡知行并进。康熙时坚辞不应博学鸿懦科。其《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被后世视为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读本,影响深远。另有《大学中庸讲义》、《愧讷集》。
  朱方旦(?一1682)清湖北汉阳人,号尔枚,自称二眉道人。康熙时秘密刻书,自称圣贤,讲修炼术数之学。曾入大将军勒尔锦幕府。后游历江浙各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以“诡立邪说、煽惑愚民”的罪状被捕处死,为清初文字狱之一。
  朱素臣清初戏曲作家。名榷,号反社会主义苼庵,吴县(今属江苏)人。作有传奇二十种左右,今存*《十五贯》、《秦楼月》、《聚宝盆》、《翡翠园》、《未央天》、《文星观》、《锦衣归》、《万年觞》八种。《十五贯》和《翡翠园》较著名,演出也最多。《未央天》则宣扬封建奴隶道德。同李玉友善,曾助其校订《北词广正谱》,编传奇《清忠谱》,又同李书云合编《音韵须知》。
  朱 耷(一do)(约1626一约1705)清初画家。谱名统棽,南昌(今属江西)1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状,署款八大山人,联缀似“哭之”或“笑之”的字样;以及含意隐晦的题诗,都寄寓着家国之痛。他的水墨画,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工书法,行楷学王献之,纯朴圆润,自成一格。相传其弟道明,字秋月。也在南昌青云谱出家为道士,道号望云子。善画,风格租犷简练。书法近黄庭坚。尝署名“牛石慧”,草书连写成“生不拜君”,以示其抗清情绪。
  朱佐朝清初戏曲作家。字良卿,吴县(今属江苏)人。作有传奇三十余种,现存,《渔家乐》、《朝阳风》、《夺秋魁》、《艳云亭》、《乾坤啸》等十三种。大都取材历史传说,作品曲词通俗,风格粗犷,但多宣扬忠孝节义和神怪迷信思想。《渔家乐》较著名。
  朱 轼字若瞻(1665-1736),号可亭,清代江西省高安人。康熙三十三年进士。由知县累擢浙江巡抚,筑沿海石塘数百里。曾上疏请罢垦田,慎刑狱,又陈盐政利弊八条。卒谥文端。曾与蔡世远同辑《历代名臣传》、《历代循吏传》、《历代名儒传》,另有《周易传义合订》、《广惠编》、《朱文端公文集》等。
  朱一贵(?一1721)清康熙年间台湾农民起义首领。福建长泰人,小名祖,明亡后迁居罗汉门(今属台南),养鸭为生。因知府王珍的贪污残暴,康熙六十年(1721年)夏率众起义,以反清复明相号召,称“大明重兴元帅”,各地纷起响应。在诸罗的赤山取得大胜,人数发展到三十万,占领全台,被推为中兴王,年号永和,设立国师、太师、国公等官爵。清政府从闽浙调兵渡海进攻,起义军战斗失利,他被俘就义。
  朱起风(1874--1948)训诂学家。字丹九,浙江海宁人。清靡生。搜集古书中的双音词语,著*《辞通》二十四卷,共三百万言。依*平水韵编次。凡同一词语的不同变体,合为一条。刚加按语,说明其通借仳变之故。又著有《字类辨证》,辨析形音义容易混淆的字。
  朱莲芬(1856一?)清昆曲演员。名延禧,又名福寿,字水芝,江苏元和(今吴县)人。演旦,经常在北京同昆丑杨鸣玉合演。以《思凡下山》、《刺梁》等剧著名。兼演京剧,又长于书画。光绪中叶卒。
  朱益吾(?—1674)沛初江西棚民起义军首领.原籍广东,寄居江西萍乡,以传授拳术组织棚民,进行反清斗争。顺治五年(1648年)率棚民几万人连克萍乡、袁州(治今宜春)。次年又克万载。康熙十三年(1674年)再度攻克万戟、萍乡,后在三关激战中牺牲。
  朱骏声(1788-1858)清文字训诂学家。字丰芑,号允情,江苏吴县人。道光时官黟县训导。撰《说文通训定声》,专明转注、假借之旨,对《说文》和训诂的研宄颇有贡献。
  朱洪章清代贵州省黎平人,字焕文。咸丰初应募为乡勇,先后从胡林翼、塔齐布、曾国荃镇压太平军,转战赣鄂皖各省。同治三年破天京时首先登城,直扑天王府擒获洪仁达。官至狼山镇点兵。
  朱彝尊(1629—1709)清文学家。字锡鬯,号竹姹,浙江秀水(今嘉兴)人,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曾参加纂修《明史》。通经史,能诗词古文。于词推崇姜夔,为*浙西词派的刨始者。其词多写琐事,记宴游,并有·不少无聊的咏物之作。诗与王土稹齐名,时称“南朱北王”,又有“王爱好,朱贪多”之诮,有些篇章于民生疾苦也有所反映。有《经义考》,《口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词综》、《明诗综》等。
  朱 濆(?-1809)清嘉庆年间东南海上起义军首领。广东人。初以广东沿海为根据地,打击清军。嘉庆十二年(1807年)进攻台湾的鹿港、淡水、噶玛兰、苏澳,与清军激战,后在海战中牺牲。
  朱克生清代江南宝应人,字国桢(1631-1679),一字念义,号秋崖。诸生。所为诗才气高爽。生平足迹半天下,所至皆纪以诗。尝搜罗邑中忠孝节义诸事迹,为《人物志》。有《毛诗考证》、《雪夜丛谈》、《环溪秋崖诗集》等。
  朱洪英清末天地会首领。又名朱声洪、朱盛洪,朱世雄。湖南江华人。1852年(咸丰二年)与胡有禄在南宁武装起义。1854年攻克灌阳,建立*升(昇)平天国,称镇南王。由广西入湖南,攻克江蓝厅(今江华东南)。次年5月攻克东安,9月退出,12月攻克永明(今讧永),活动于湘桂边界。1857午攻克广西柳州,次年6月1退出,转入贵州古州(今榕江)。后不详。
  朱 德字玉阶,四川省仪陇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戎马一生,功绩卓著;忠职勤政,鞠躬尽瘁;胸怀天下,气度恢宏;谦虚谨慎,纯朴忠厚。朱德革命一生,功勋卓著,位高至极,但他谦虚谨慎,勤勤恳恳,朴实无华,忠厚仁慈,给世人留下了质朴而崇高的元帅形象。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浙江省绍兴人。其散文以语言洗炼,文笔秀丽著称。曾历任几大名校教授,参与编辑《文学季刊》、《太白》等杂志。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朱葆三(1848--1926)近代买办。名佩珍。浙江定海人。曾作上海日商平和洋行买办。1878年(光绪四年)开设新裕商行,经营进出口贸易.后又开办华安水火保险公司,并兼水电,轮船,面粉企业董事。1910年(宣统二年)与日本资本家合资开办上海织丝公司。辛亥革命后,曾任沪军都督府财政长。1919年五四运动时以上海总商会会长名义,通电支持段祺瑞,破坏爱国运动,受到梅论抨击,被解职。
  朱光潜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 在近代。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
  朱执信(1885—1920)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大符。原籍浙江萧山,生于广东番禺。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赴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为《民报》撰文,与改良派论战。1910年(宣统二年)与赵声、倪映典等发动广州新军起义.次年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黄花向之役)。1913年参加讨袁(世凯)运动,后又加入中华革命党,在南方继续策动讨袁的武装斗争。1917年“护法”运动中,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军事联络等职。次年,随孙中山到上海。五四运动后在上海办《建设》杂志,积极拥护孙中山,坚持革命。1920年赴广东策动桂系军队反正,在虎门被杀害。有《朱执信集》。
  朱庆澜(1874--1941)浙江绍兴人,字子桥。曾任成都陆军第三十三混成协协统、第十七镇镇统、四川副都督、黑龙江代理都督、广东省省长等职。1924年后,从事慈善救济工作。1931午九一八事变后,募款支持东北义勇军,1936年任国民党政府赈务委员会委员长。1941年在西安病逝。
  朱孝堿(1857—1931)近代词人。原名祖谋,字古微,号沤尹,又号疆村,浙江归安(今吴兴)人.光绪进土,官礼部侍郎。词风近于吴文英.辛亥革命后多怀恋情室之作。有《疆村语业》。对辑校词籍用力甚专,刻唐宋金元人词为《疆村丛书》。
  朱宝庭(1880--1947)? 中国共产党的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浙江宁波人。五四运动时期在上海领导海员工人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与上海五卅运动。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太平洋职工国际委员、海员职工国际委员等职。1931年去苏联参加赤色职工国际工作,1953年回国后,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负责工会工作。1935年到上海参加抗日运动。抗战爆发后到延安,任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委员。1947年1月24日在陕西安塞病逝。
  朱家骅(1892-1963)浙江吴兴人,字骝先。早年留学德国,归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中山大学代理校长。1932年起历任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部长和国民党中央党部组织部长等职。他曾经是国民党内CC集团的头目之一,后分化出来,独成一派。于1949年逃往台湾,1963年病死。
  朱端钧(1907--1978)导演、戏剧教育家。字公吕,浙江余姚人。早年参加洪深丰持的复曰剧社。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上海剧艺让等戏剧团体,坚持“孤岛”爱国演剧活动。先后导演过《夜上海》、《妙峰山》、《孔雀胆》等剧。建国后,担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表演系主任等职,为培养话剧表演、导演人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还导演了话剧《上海屋檐下》、《年青的一代》、《关汉卿》、《吝啬鬼》,戏曲《星星之火》等剧目。在导演艺术上,只有朴实细腻,清逸隽永的拽特风格。
  朱 洗(1899—1962)实验生物学家。浙江临海人,曾任中山大学、台湾大学教授和北平研究院研究员。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他研究动物卵子的成熟、受精和人工单性生殖,对卵子成熟程度与胚胎发育的关系有所阐明。创立蟾蜍卵巢离体排卵的方法,为探讨卵子成熟、受精和发育等问题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在家蚕混精杂交的研究中,发现不同品种的逾数精子能影响后代的遗传性。他重视科学研究为生产建设服务,在引种驯化蓖麻蚕及几种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生物的进化》等。
  朱 森(1902—1943)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湖南郴县人,曾任地质研究听研究员,重庆大学和中央大学地质系教授。著有《金陵灰岩之珊瑚和腕足类化石研究》、《四川龙门山地质》、与李捷等合著的《宁镇山脉地质》等。
  朱凤美(1895—1970)植物病理学家。江苏宜兴人。历任北平农学院、武昌大学、浙江大学教授,中央农业实验所病虫害系主任。1930年主持建立浙江省昆虫局植物病理研究室。解放后,任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研究员兼植物保护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他毕生从事植物病害防治的研究,为防治麦类黑穗病,小麦线虫病、稻瘟病和稻白叶枯病等病害作出了贡献。发表论著甚多,散见于有关杂志。

1
1